“谢李公爱护。”岳山却郑重的朝他行了一礼。
李纲加入进来的原因他岂能不知道,就是为他保驾护航,否则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诠释论语,光舆论压力就能让人崩溃。
当然了,也有一重救火的意思在里面。如果岳山写不出来,或者写的不够精彩,他必然会出手帮岳山把这事儿给圆下来的。
至於岳山肚子里是否有那么多墨水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
穿越至今他从来都没有放下过学习,凡是能接触到的书籍都翻了个遍,同时和前世所见所学进行对照。
再加上这些年身居高位,眼界也逐渐开阔,对於论语又有了更深的了解。比学问的深度他不敢说,只论新颖程度,当世绝对没有人能做他的对手。
而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创新,至於深度……创新对於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来说就是深度。只要他写出了足够的新意又能自圆其说,谁还敢说他的书没有深度?
没有深度理解你能创新?
而且还有李纲和孔颖达保驾护航,他就更有信心了。
三人都不是婆婆妈妈的人,事情说定马上就开始行动起来。
岳山和孔颖达都把自己的读书笔记给拿了出来,当做着书的材料。只不过岳山的读书笔记只有二三十本,而孔颖达的笔记论箱。
接下来就是交叉对方的笔记,了解对方的想法,好方便接下来的交流。
说实话,最开始孔颖达还是很自得的,只看读书笔记就知道自己的心得更多。李纲虽然不至於轻视岳山,但也没有把他看的太高。
然而当两人翻阅了岳山的笔记后都沉默了。
好半晌李纲才苦笑道:“翠岚,你……哎,你要是早点把这些笔记拿出来,老头子我就不多此一举了。”
孔颖达也失落的道:“惭愧,实在惭愧。本以为我对论语的理解已经很深了,可和岳候一笔,简直如小儿稚语。”
“两位,我不否认自己对论语有独特的理解,但你们应该也能看得出来,在某些地方我的理解还是太过於浅薄。以至於无法把所有的想法贯穿在一起。”岳山说道:
“这也是为找你们一起着书的原因,我希望能借助你们渊博的学识填补这些不足之处。同时也帮我看看这里面有哪些内容太过於惊世骇俗不方便写出来的。”
“我说怎么这些笔记里有些地方语焉不详,原来如此。看来你现在出书还是有些急促了,要是在给你十年……不,只要五年的学习时间你就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。现在白白让我捡了这个便宜,这是老头子的幸运。”李纲回想书里的内容,不禁点头道。
“岳候放心,老夫一定倾尽所学助你完成此书。”孔颖达郑重的道。
於是着书三人组的关系再次发生了改变,主力是岳山,孔颖达是辅助,李纲是最后的保险。
岳山先是给两人一字一句的讲解了自己对论语的理解,然后一些不足不处特殊标记出来交由孔颖达填补,完成之后交由李纲最后审核。
有着岳山完整的读书笔记在,孔颖达也是一生都在研究论语,两人配合起来效率非常的高。几乎以两天一篇的速度完成着,论语二十篇两人用了四十天时间就完成了。
这个速度要是传出去,肯定能震惊世人,但也会被当成笑话。
《论证正义》就是李纲为这本书起的名字,本来他是不同意的,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应该由岳山取才对。不过在岳山的劝说下他还是怀着欣慰的心情起了这个名字。
岳山版的《论语正义》全篇洋洋二十万字, 是以类似於三国演义半文半白风格所写。
关於文体也起了一些争执的,李纲和孔颖达是坚定的文言文支持者,认为只有这样才显得厚重。
岳山也没有争论太多,直接给他们讲解了文言文诞生的过程。古人在贝壳竹简上写字,为了节约空间必须用最简短的文字记录最复杂的事情,於是就有了文言文。
但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纸,不用再这么节约空间了,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自然跟不上时代了。
而且文言文太容易产生歧义了,古代的书籍为啥有那么多的解读版本,而且大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,就是文言文的锅。
为了避免发生这些不必要的麻烦,半文半白的文体还是非常有必要的。於是两人就不在反对了。
之后三人有用了二十天的时间对这本书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,最终确定没有大的问题后终於确定了最终的版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