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一元勳末路:隋朝的员工不好当(下)(2 / 2)

大隋帝国 王觉仁 3344 字 3个月前

罢免高熲的数日后,杨坚前往秦王杨俊府邸,顺便召高熲过去赴宴。席间,高熲泪流不止,悲不自胜,在座的独孤后也忙不迭地抹了好几把鳄鱼眼泪。杨坚看着高熲,面无表情地说:“朕并没有辜负你,是你自己辜负了自己。”然后把头转向左右大臣,进行了一番语重心长的政治教育:“我对高熲,比对自己的儿子还好,虽然有时候没和他在一起,但总感觉他就在眼前一样;可自从他免职退休后,我就彻底把他忘了,好像世上从来没有高熲这个人一样。所以说,身为人臣,一定要吸取高熲的教训,不可以要挟君王,自以为天下第一。”听见皇帝如此绝情的话,高熲当然哭得更悲伤了。

然而,紧接着发生的这件事情,差点让他连哭的机会都没有了。

高熲府上的总管,发现主子已经失势,这辈子跟着他混绝对没有出头之日,於是就义无反顾地出卖了他。这位总管上疏杨坚,指控高熲父子有谋反之心。他提供的证据跟皇甫孝谐如出一辙,也是“对话体”。他说,高熲退休后,某一日,其子高表仁曾对高熲说:“曹魏年间,司马仲达(司马懿)曾托疾不朝,可后来司马家族却取得了天下,父亲大人如今遭遇的事情,又焉知非福呢?”可想而知,杨坚听到这样的话会愤怒到什么程度。他当即把高熲逮捕下狱,命有关部门严加审理。在这个世界上,“有关部门”是最擅长罗织罪证的,只要领导一个眼色,要给嫌疑人整出什么稀奇古怪的罪证,都是小菜一碟。

於是,有关部门很快就找到了两个证人,一个是和尚真觉,一个是尼姑令晖。据称,真觉曾在去年对高熲说:“明年将有国丧。”令晖几年前也对高熲说过:“开皇十七、十八年,皇帝有大厄,十九年不可过。”两个人说的意思一样,都是预言杨坚活不过开皇十九年。

天知道有关部门是从哪找出这两个信口开河的方外人士的,总之他们的证词杀伤力十足,绝对够得上把高熲满门抄斩了。杨坚闻奏,愤怒欲狂,遂在朝会上声色俱厉地对满朝文武说:“帝王岂是靠强力可求?以孔子这样的大圣之才,犹然得不到天下,而高熲和他的儿子,竟然敢以晋朝皇帝自比,这是什么样的居心?!”有关部门随即上奏,要求将高熲斩首,以明正典刑。

不过,最后时刻,杨坚还是起了一念宽大之心。他答覆说:“去年杀虞庆则,今年斩王世积,如果再杀高熲,天下人将会怎么说我?!”遂宣布将高熲贬为庶民。

十九年前,高熲刚刚当上左仆射时,他母亲就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:“你富贵已极,就差一个砍头了,今后做人做事,一定要慎之又慎。”老人家没当过官,可她朴素的话语里面却蕴涵着深刻的政治智慧。从那一天起,高熲就常常担心母亲的话会一语成谶,所以一直谨慎小心。可是,在杨坚这样的老板手底下打工,你是防不胜防的,不管再怎么小心,都很难保证不出纰漏。所以,当高熲经历了一番生死考验,最后终於躲过“砍头”的命运后,一种如释重负、彻底解脱的感觉便在他心里油然而生。

尽管打拚了一辈子,风光了一辈子,最后却像抛物线一样被扔回了“庶民”的原点,可高熲却因“得免於祸”而“欢然无恨色”。说到底,能给杨坚这样一个动不动就“激情杀人”的老板打工这么多年,不仅轰轰烈烈地干过一番事业,最后还能保一个善终,已经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,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了,所以高熲深感知足,无怨无尤。

然而,高熲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。他本以为能在家里安度一个含饴弄孙、优游卒岁的晚年,可短短几年后,随着新老板杨广的上台,高熲宁静的生活就被打破了。

杨广一即位,就任命高熲为太常,让他主管礼乐。这本来是个清闲的职务,既不参与朝廷大政,也无关乎经济民生,可高熲这人就是责任心太强,你不让他做事倒也罢了,要是让他做事,他必定要负起责任,而且很有主见。所以,刚一上任,他就跟杨广闹了个不愉快。

当时,杨广下诏征召北周、北齐时代的音乐人,并鼓励民间搜集整理一些流传不广、即将失传的乐曲。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坏事,可高熲却认为那些民间乐曲不够“主旋律”,遂上疏反对,说鼓励这些乐曲传播是“弃本逐末”之举。对此,杨广当然极为不悦。

不久,高熲又对自己的下属说:“周宣帝就是因为喜好那些靡靡之音才丢了天下,如今殷鉴不远,岂能再重蹈覆辙!”杨广听说后,更是一肚子不爽。

高熲担任宰相多年,如今虽说早已靠边站,只是个不痛不痒的太常,可还是改不了心忧天下的习惯。由於当时杨广对突厥的启民可汗恩礼甚隆,高熲就忍不住对同僚发牢骚说:“这个蛮虏在中国待了这么久,对我国的虚实和山川形势了如指掌,我担心会有后患。”此外,由於当时朝中的风气与隋文帝一朝已有很大不同,高熲看不惯,就对观王杨雄说:“近来朝廷越来越没有纲纪了。”这些话当然原封不动都落尽了杨广的耳中。

杨广顿时忍无可忍。

於是,高熲的末日就此降临。

早在开皇九年平灭陈朝时,高熲就曾不顾杨广的感受,杀了他的梦中情人张丽华,而当时杨广也曾意味深长地说过一句话——将来一定要好好“报答”高熲。

如今,报答的时机终於成熟了,杨广当然不会放过。

大业三年(公元607年)七月,杨广下诏,以“诽谤朝政”为名,将高熲斩首,三个儿子全部流放边地。与高熲同日被杀的,还有时任光禄大夫的贺若弼、与时任礼部尚书的宇文弼。

多年以前,高熲之母对他的谆谆告诫,最终还是变成了现实。当刑场上的铡刀高高举起的那一刻,高熲也许只能在心里发出这样的哀叹——隋朝的员工不好当啊!

高熲死时,年六十七。

盖棺论定之际,历史给了高熲很高的评价:“熲有文武大略,明达世务。及蒙任寄之后,竭诚尽节,进引贞良,以天下为己任;苏威、杨素、贺若弼、韩擒虎等,皆熲所推荐,各尽其用,为一代名臣;自余立功立事者,不可胜数。当朝执政将二十年,朝野推服,物无异议,治致升平,熲之力也,论者以为真宰相。及其被诛,天下莫不伤惜,至今称冤不已。”(《隋书·高熲传》)